新知榜官方账号
2023-07-03 17:41:11
200亿美元是多少钱?小红书去年的融资估值、英特尔旗下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bileye的调整后估值、背靠吉利沃尔沃的电动汽车制造商Polestar的上市预估值、亚洲最大的另类资产投资公司太盟投资的上市预估值。有谁会想到,一个在线设计协作平台,也能卖出200亿美元的价格呢?
美东时间9月15日,Adobe发布公告称,将以2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线设计协作平台Figma。本次收购将以一半现金、一半股票支付,其中,现金支出方面,公司可能会采用现金+定期贷款的方式来支付。交易预计将于2023年完成,同时后续还需要取得相关监管机构许可以及Figma股东的批准。这是Adobe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收购。但在公布交易的当天,Adobe股价下跌17%,创造了2010年以来最大跌幅。市场预计Figma在2022年将产生4亿美元的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因此Adobe支付的费用约为2022年ARR的50倍。
所以,这200亿美元花冤了吗?
2011年,19岁的DylanField有了创业的念头,申请到了PeterThiel设立的10万美元创业奖学金,从布朗大学辍学开布朗业。他曾尝试过做无人机软件、表情包生成器,最终做出了一款让用户能在web浏览器里直接编辑图片和设计的工具,并获得了领英CEO等投资人的400万美元种子轮投资。
2016年Figma正式发布,其特点在于:可在浏览器之中运行,开发同一个App或网页时,团队之间可以实时协作;不必上传或下载文件,团队协作成员可以实时看到所有的修改及更新,且可以在消息工具中进行讨论。简言之就是“实时协作”。这四个字在今天来说,互联网人已经习以为常,但在几年前,设计的江湖还是PS称霸的。虽然另一款先锋工具Sketch也可以通过插件实现电脑端与移动设备的协同工作,但由于Sketch坚持只做MacOS系统,这给Figma留下了巨大的竞争缝隙——用Windows电脑的设计师也值得拥有一款好的设计工具。而截至2019年11月,AdobeXD才上线“协同编辑”的测试功能,可谓后知后觉。
2018年,Airbnb、Dropbox、Uber、微软等这些明星公司都成了Figma的客户,而且他们基本是从Sketch转过来的。2019年Figma正式上线了第三方插件平台,允许第三方开发者为Figma开发工具进而扩展到一个平台型产品,而之后上线了社区,允许用户在上面交流自己的作品进而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态。从工具到平台到生态,这让Figma实现了网络效应,用户数几何级增长。UXtools数据显示,Figma的全球使用率在2019年(发展第三年)时还低于Sketch,但2020年直接翻倍实现反超,2021年更是提升至77%,远远甩开了后者。
AdobeCEO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Narayen)认为:“Figma的产品吸引了数百万用户,其增长速度、业绩表现和盈利水平都是SaaS公司中非常少见的,而Adobe需要Figma的增长和用户群来保持公司在设计领域的主导地位。”
“Figma的客户主要是软件开发人员和产品经理,这些群体对Adobe而言是新的用户群。”山塔努·纳拉延说。
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称,Figma的400万用户中,三分之二的用户不属于Adobe的核心设计师客户。Adobe数字媒体业务总裁DavidWadhwani则表示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收购时机——股市的低迷让科技初创公司更难以他们想要的估值上市,这有助于促成这笔交易——“我认为这样的时刻创造了其他时候不存在的机会。”
Adobe此举的确可以填补Adobe在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的空白以及借由Figma打开其云化的市场。但外界很多声音都认为这次交易其实是Adobe的防御性战略动作,“打不过就买”。目前,视觉内容生产工具整体的趋势是视频化、AI化、协同化、场景化,这些都是Figma的优势。Figma也确实威胁到了Adobe。可以看出,Adobe比Figma更需要这次合作。毕竟Snowflake和Databricks崛起的例子已经摆在了Salesforce面前。
根据CNBC的报道,参与Figma早期投资的三家风险投资公司——IndexVentures、GreylockPartners和KleinerPerkins——都拥有两位数的百分比股权,这意味着,交易完成后,每家机构都将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回报。
目前,中国版“Figma”主要有以下候选人:
归纳来看,国内头部在线设计平台背后的投资阵容都相对豪华,不少中国的在线设计平台都喊出了“中国版Figma”的口号,但无论是估值水平,还是用户情况,都和Figma有一定差距。Figma以高估值卖身Adobe的故事大概率不会在中国上演。缺少“接盘侠”,这些平台背后的创业者、投资人在很长时间里都难免陷入悲观。
这笔交易完成后,Figma的投资人们都会赚得盆满钵满。但这剂强心针可以给我们抛出更多的问题,从小切口出发如何做出大企业?SaaS在中国普遍面临的商业化难题是否有本土化的解决办法?在产品端除了不断对标、追赶、向大神致敬,还有没有可以创新突破的地方?这或许才是200亿美元带来的真正启发。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推荐
用Deepseek写AI绘图提示词,像呼吸一样简单!
2025-02-19 16:12
你以为AI绘画是黑科技?其实早成了“路边摊生意”!
2025-02-19 10:15
Flux爆火,全网最全面最详细的Flux使用教程!
2025-02-18 14:19
用AI如何创作音乐,实战教学来啦!
2025-02-17 17:23
MidJourney让你秒变绘画大神,从零开始画哪吒!
2025-02-17 14:56
AI应用新境界:让人工智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2025-02-14 15:45
AI短片革命:当创作遇上智能,人人都能成为导演
2025-02-14 14:53
AI狂潮下的人类职场:是失业危机还是进化契机?
2025-02-13 16:53
开启影视创作新纪元,效率提升 10 倍的神器来了!
2025-02-13 15:11
深度解析DeepSeek:当AI技术照进创作产业的未来
2025-02-12 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