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榜官方账号
2017-11-22 13:39:59
在《嫌疑人X的献身》里,数学天才石神是一个冷静异常、逻辑强大的形象。
“我不太爱贴标签”
高中时代的李松蔚也非常喜欢数学。虽然高考时考上了北大,却在填专业的时候与最喜爱的数学专业失之交臂,去了他完全不了解的,“听上去很像文科”的理科专业——心理学。
李松蔚的性格喜静,“我喜欢思考,不太爱动。物理化学那样瓶瓶罐罐需要搞很多实验的专业,我不是太感兴趣,”他笑着说,“我以为心理学专业不用做太多实验,坐在那里想想就行。结果不是这样的。”
我试图从他口中探听一些关于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样态,希望从侧面描写他的专业性。他却轻描淡写地略过,说他觉得这些并不是太重要。
“我觉得它(心理学实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对很多问题的疑问,反而会给我贴上一个科学的标签。”
“那你觉得在研究过程里什么对于你来说是重要的呢?”
“哲学和思辨吧。”他想了几秒,这样告诉我。
汶川地震后,他走进了灾区
2008年汶川地震后,李松蔚曾多次回到家乡四川,从事灾后心理重建的工作。
当他走进受灾严重的村子,拿着标准的心理调查问卷去探访村民时,李松蔚觉得怅然若失。
“因为那一刻你觉得他们根本不需要你,我们平时在学校里研究的东西,离他们太远了。那些问卷里都是些什么内容呢?‘你一周会做多少次噩梦?你最近有没有食欲不振?’他们在这个时候,根本不关心这些啊!”
由美国的心理学专业人士制定的诊断标准,在推向世界各地时忽略了很多的文化差异。当然,这些问题是必要的,符合规范的,但是你在那个时候抓着一个刚刚经历了可怕天灾的村民问他是否感到“食欲不振”,他会是什么感觉?
李松蔚说,“我不是反对科学,科学很好。但我想用一种更加鲜活的方式,去提出一些概念,探索一些问题。可能是一些被科学界不太重视的问题,但却是影响平常人生活的问题。”
“也许我不应该说这些。”他说。但这一刻,我觉得特别理解他。真正的学者,对科学总是抱着审慎的态度。
“很少人关注妈妈本身”
李松蔚的朋友崔璀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
崔璀和老公两个人白天都要上班,把孩子放在姥姥家,晚上再接回家睡觉。孩子白天在姥姥家呆习惯了,不想回家。姥姥心疼孩子,说就让他在我这儿睡吧。崔璀问李松蔚:“有没有科学研究能向姥姥证明,孩子小时候跟父母睡比较好啊?”李松蔚回答:“是你想跟孩子一起睡,那就不要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崔璀说 :“对啊,是我想,那怎么办呢?”李松蔚半开玩笑地说“你想,就去求他啊!”
李松蔚告诉她,你就跟孩子提要求,今天妈妈想跟你睡。或者跟他谈条件,你今天跟姥姥睡可以,但明天就得跟妈妈睡了。“你想跟孩子睡,这是一个妈妈很正常的需求,不必非得借着科学育儿的理由。”
那一刻崔璀感到震动。她完全没想过,她作为一个妈妈,可以对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
李松蔚也有点惊讶,崔璀事业有成,身兼上市公司COO、基金董事,是一个眼界开阔的事业女性,可是就连她也觉得,跟孩子比起来,妈妈的需要是微不足道的。
李松蔚还说,他有一个朋友,生孩子之后觉得不舒服,不太想吃东西。那位朋友的婆婆劝她,“吃点吧,不然不产奶的!”
那位婆婆当然不是坏心,她的出发点确实是想让儿媳妇吃饭。但是这样的表达,也展现出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我们太把整个家庭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仿佛一切都要“为了孩子”。
那妈妈自己呢?
李松蔚和崔璀意识到,妈妈这个群体被标签压抑了太久,她们的自我觉醒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
于是他们一拍即合,一起创办了公众号“MOMSELF”,又一起在喜马拉雅FM上开设了课程,“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他们希望做那“第三只眼睛”,帮助那些想要成长和改变的女性,换个角度看问题。
“你是你,孩子是孩子”
李松蔚读博士的时候有了女儿,后来他慢慢把关注点从个人移到家庭,往系统式家庭治疗师的方向走。与其治疗“人”,他更倾向于治疗“关系”。
在喜马拉雅课程《换个角度,洞悉相处之道》中,有李松蔚针对丧偶式育儿的独到观点:“我们是怎么变着花样,把爸爸‘赶’出了养育孩子的领地的?”
针对“抑郁症”等标签,李松蔚则说“我们的注意力会被标签吸引,有时会因此变得偏狭”。
针对亲子关系,李松蔚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你”,把孩子真正当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来沟通和交流。
有一个案例是,一个小孩子很拖拉,但大人急着要出门。但小孩子动作很慢,大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大人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会很生气,去吼那个孩子,“你怎么那么慢,你为什么不能快一点?”他会去要求那个孩子。
在李松蔚的课里,他不会像其他育儿课程给出技巧,因为他觉得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简单给出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的孩子。
那怎么办呢?
你想让孩子出门快一点,到底是“你”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你如果这么去想的话,可能你就开朗很多,这个事情是“我”的需求,孩子干嘛要快点?他慢慢穿衣服,慢慢看电视,这是“他”的需要。
李松蔚想先改变的,是你的思维。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会吼孩子,因为他潜意识认为,“我想快点出门,你凭什么不配合我?你看我都这么忙了,你为什么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事?”
有意思的是,李松蔚的理论还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给了女儿。有一次,李松蔚和妻子吵架,女儿去找妈妈讲故事,妈妈说:“我现在心情不好,不想讲故事。”女儿说 :“我知道,因为你和爸爸吵架了。”“对啊,你自己过去玩一会吧。”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四岁的女儿对妈妈说:“你和爸爸吵架是你和他的事,不是你和我的事。请你现在给我讲故事吧。”
可以说,所谓的“丧偶式育儿”实际是一个伪命题。
“你与他人的关系状态,决定了你的人生意义。生活中处处是关系难题,解决好它们,你才会真正幸福。”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
推荐
用Deepseek写AI绘图提示词,像呼吸一样简单!
2025-02-19 16:12
你以为AI绘画是黑科技?其实早成了“路边摊生意”!
2025-02-19 10:15
Flux爆火,全网最全面最详细的Flux使用教程!
2025-02-18 14:19
用AI如何创作音乐,实战教学来啦!
2025-02-17 17:23
MidJourney让你秒变绘画大神,从零开始画哪吒!
2025-02-17 14:56
AI应用新境界:让人工智能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2025-02-14 15:45
AI短片革命:当创作遇上智能,人人都能成为导演
2025-02-14 14:53
AI狂潮下的人类职场:是失业危机还是进化契机?
2025-02-13 16:53
开启影视创作新纪元,效率提升 10 倍的神器来了!
2025-02-13 15:11
深度解析DeepSeek:当AI技术照进创作产业的未来
2025-02-12 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