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圣在何处?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17-08-29 15:37:20

杜甫的诗是贴近人民生活的,是具有悲剧精神的。民生的疾苦、对国事的忧愤和对自身坎坷遭遇的哀叹,这些都构成了其诗歌的独特性。他的抱负、他的命运的悲剧性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其诗歌诗境与诗情的博大与深沉,处处都隐含着对时代和对黎民百姓的关怀。

《听蒋勋讲中国文学》的主讲人蒋勋老师把这种思想总结为杜甫的“人道主义思想”,蒋勋老师讲解说杜甫的一生及其诗中所蕴涵着的强烈悲剧精神,既成就了其人格的伟岸与崇高,也成就了其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而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却是贯穿其诗歌的始终的,在《听蒋勋讲中国文学》中,蒋勋老师就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这种精神维度,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杜甫,也理解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


1.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贯穿始终


杜甫热爱人民,关心民众生活,为他们的不幸而忧患重重,这是所有人都认同的。蒋勋老师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乏关心民众的诗人,那些伟大的或优秀的诗人们,常常都表现出对人民的关心和热爱之情。但是,像杜甫这样,从一点一滴做到感同身受的着实不多,这是时代造成的,也是个人命运造成的。就杜甫的经历而言,是他的不幸,就他的文学成就来看,则不失为大幸。


蒋勋老师重点讲解了杜甫的“三吏”、“三别”。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悲剧,其中《石壕吏》是蒋勋老师觉得是里面最令人痛的一首诗。看到这首诗,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老百姓在历史当中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有这样一首诗在那边,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个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关怀。这首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一九七零年代美国反越战的时候,这首诗常常被提出来证明战争的可怕。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杜甫“人道主义精神”的精髓,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


杜甫的忠君与爱国爱民是联系在一起的,二者无法分开,他的忠君思想,是勿用讳言的事实,但杜甫的忠君是谏诤而非服从。杜甫既当面谏诤皇帝,又无论何时何地的对政治弊端进行批评。杜甫不服从性是明显的,但是杜甫又有“任怨”的一面。杜甫一生官场失意,在摸爬滚打中越来越体会到生活的艰苦,蒋勋老师总结道,杜甫是爱国的,也是忠君的,这两者掺杂在一起,相互复制,不可分割。


杜甫对唐玄宗和怀有尊敬,感恩之情。他感谢玄宗,是玄宗赞许过他的才华,但唐玄宗在杜甫心中,也仅仅是一个象征。杜甫诗中,谈得多的仍是“朝廷”“国家”“社稷”这些概念。杜甫的忠,是“公忠”,到了晚年,其忧国忧民的感情尤为加重,“恋阙心态”也格外突出。我们不否认杜甫对皇帝的推崇和为其报效的思想,但杜甫更多的是想为国家出一份力,表面上的忠君,实际上的爱国,背后隐含的是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


3.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但却并没有局限于此,他把现实主义与自身的经历结合,不再只关注男女情感,而是更多地体悟小人物的心酸与时代的悲哀,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表达了空前的高度,为后世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之路。


杜甫是出生于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但由于家道中落,从小比较贫困。杜甫一生很是艰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这些扎根于“人道主义精神”所创造出来的诗歌,不仅把诗歌的韵律和神韵得以升华,更将忧国忧民的思想传播到中国儿女思想的深处,而后的各种文学作品,随处可见这种思想的影子。



笔记小结:


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是贯穿于其诗歌始终的重要思想,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思想、对普通人民苦难的同情、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和对封建剥削社会中阶级对立的本质的揭露,并且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艰苦的艺术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些传统进步思想的广度和深度。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诗歌领域,在绘画、词曲、小说等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56.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文学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