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走向线下,「大学」怎么就成了新风尚?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18-10-08 10:00:31

278名不同背景的职场人,在9月的最后一天同时收到了来自“得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得到昨日发布了一份得到大学第0期完整名单,钛媒体编辑看到了一个由来自不同行业人士构成的“新生表”,从政府公务员、企业领袖、互联网从业者到教育行业从业者,一共278人。

得到 CEO 脱不花在朋友圈表示,这第0批学员是“从5100份报名申请中”最终筛选而来。

将于10月底开学的“得到大学”,是得到启动的一个新项目。此前的9月6日,罗辑思维发布了《“得到大学”第0期招生简章》,在北、上、深三地开放招生,各招100人。

最终收到 5100 人申请,超出了招募300人的计划。“由于部分地区未录满,最终录取了278人,录取比例为5%。”

2.png

“得到大学第0期完整录取名单”部分内容截图

学费 9800 元的得到大学,申请者来学什么?《招生简章》显示,整个学习内容为一套“多元思维模型”课程,共有48个课程;以及“这一产品由各类职业的顶尖高手参与研发完成。” 与在线听书、买音频课不太一样的是,所谓的“大学”是结合了线上、线下课程的授课方式:

“周一至周四进行每天20分钟的线上学习,周末则开展案例研讨等线下活动。”

招生规模不大、限制生源地域、非学科课程,成为得到大学第一轮招生的特点。罗振宇也曾在直播中表示,第0期的设置是为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未来将对课程“小范围的反复验证,快速迭代”。

事实上,建设一所大学的目标,并非得到专属,目前已成为知识付费行业的共识。

早在2017年年中,李善友创办的混沌研习社升级为混沌大学,就开始了“大学”模式的探索。APP的名称也定为“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对其定位是“一所互联网创新大学”,表明了混沌对于知识付费行业如何做的看法。

“混沌大学”自诞生起就强调线下属性,带有商学院基因,针对精英群体推出培训课程。

无独有偶,在今年6月初,知乎宣布将原来的“知识市场”升级为“知识大学”,将形成“课+书+营”的知识服务矩阵;同时开始售卖超级会员服务。

但显得有些尴尬的是,知乎在提出“知识大学”升级后,在产品层面未见新动作,似乎把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知乎作为学习社区在场景中植入。

而钛媒体注意到,“得到大学”招生的同时,得到APP首页已经进行改版,对其知识产品进行了细分,包括“能力学院”、“商学院”、“视野学院”等六大品类,与其“终身大学”概念的学科专业体系更为匹配。

3.jpg

以上分别为“得到大学”、“知乎大学”、“混沌大学”首页内容截图

罗振宇在近日的音频中再次提到了得到团队面临的“基本困境”:不管眼下的产品多么好,用户有多满意,它的业务逻辑都还没有闭环;它还只是在销售知识产品,而不是提供知识服务。

这或可解释为何得到要做大学。得到的业务升级,是出于“对用户的学习效果负责”。

知识付费定位“尴尬”

在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眼中,知识付费行业的定位一度很“尴尬”。

知识付费被追逐的热度始于2016年,从2017年末开始逐渐下降。过去半年多,可以用“冷静”一次来形容这个行业,无甚波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最早“吃螃蟹”的互联网用户对知识付费内容学习效果的诟病。

除了喜马拉雅代表的流量型平台,仍然在靠融资维持流量之外,“从2017年中知识付费领域找融资就比较困难了。” 一位知识课程创业者告诉钛媒体。

罗振宇曾在早期把知识付费定义为“出版、教育、传媒产业之间的边界和在逻辑发生松动出现的新机会”,这一说法,导致这一领域的从业者也无法对其业务进行准确描述。

一位早期投资基金的投资人告诉钛媒体,他们是按照看“教育产品”来看知识付费项目。

而随着得到推出“大学”业务,显然,“教育”在其中的比重被再一次放大。

任何一个产业趋于成熟,最终一定会在社会中形成明显的产业分工,形成新的职业。而至少目前来看,知识付费行业还没发展到这一阶段;过去两年,业内更多看到的是人才的流动:出版从业者出走跳槽到知识付费行业,而高校从业者投奔知识付费平台,换个姿势“重新做老师”。

和出版、教育行业缠绕不清,让知识付费的定位看起来有些“尴尬”;商业模式上,接近于垂直电商,却又很难证明其“满足的是刚需”。

而把知识平台定位一所具有互联网意义的“大学”,这件事,突然让行业看起来明朗了。

就像“得到”在自己的产品服务中加入了教育的元素,提供的是一种存在学习效果量化和考评的学习服务。这多少我们通常熟知的商学院类似,而同类型的在线平台则可参考混沌大学。这一类教育机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满足的是成人成为社会分工角色之后的学习需求。

按照罗振宇的说法,“得到大学”未来的想象是,通过“知识整理师”在各地分发课程,突破规模的瓶颈,大量招生,拓展到更多城市。

这一设想,和学习型机构“樊登读书会”模式十分接近。樊登读书会目前在中国境内有20多个省级分会,200多个城市级分会、800多家县级分会以及47个海外分会。

平台们纷纷发起了对于“赛博象牙塔”的想象——或者说,在这一轮想象之前,类似的学习服务已经被“樊登读书会”验证和推行了。

而所谓的“尴尬”,知识付费平台们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并不是业务边界的模糊,而是以怎样合适和多元的形态来为用户提供服务。

“大学”何以成为创新产品

不可否认,知识付费,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让知识和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如何给用户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大学,成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正在成为整个行业新的风向标。

还记得孵化出“分答”的果壳网吗?果壳网姬十三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对知识付费进行过两个发展方向上的预判:

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一条就是为终身学习去产生更优质的不停迭代的内容,以来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甚至是全新创造性的体验;一条就是基于知识的交易形式,包括它的呈现与支付方式.....这里面会有各种各样创新的点出来。

曾经的“知识付费”风口下,真正在产品层面做到了创新的“分答”,早已宣告失败,几乎被遗忘;而不断加重“教育”因素的知识付费玩家们,何尝不是希望自身的平台在“创新”上更加名副其实?

从全日制大学,成人高校、到商学院,再到如今的“互联网大学”,我们可以模糊看到一条“效率进阶”和“价值进阶”的脉络。

换句话说,建设一所互联网大学也可以被理解为:用创新的手段把过去的事再做一遍。

从学习者角度而言,未来任何一种“大学”产品,都要满足其两个方面的升级:更好的内容,以及更好的体验。提供更好效果的产品,方可胜出。(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刘炜心、编辑/葱葱)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379.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知识付费 线下 大学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