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音乐人:攻己之长,攻人之短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23-06-29 07:38:52

人工智能创作音乐:算法组合的实质

人工智能创作音乐作品实质是算法组合。也就是说,计算机基于对海量经典音乐作品数据的分析,总结出规律,得出算法,再根据不同的算法将音乐元素按照不同的规律进行组合,从而创造出风格不同的作品。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在乐理、技法上与人类音乐家的作品非常相似,而且效率极高,可以达到“两分钟一首歌”。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人工智能音乐作品往往没有独特性、创新性可言,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问题。相较于人工智能,人类的音乐创作虽然也离不开对前人的模仿、对经典的学习、对相同乐理技法的运用,但人类在创作中不会像人工智能那样受到算法的限制,因此在创新上就有了更多自由度和可能性。回望人类音乐史,每一次音乐艺术的创新都要打破固有的规矩和法则。优秀的音乐人总能打破固有的音乐格局,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注入创作中,从而形成新的艺术风格。也正因如此,音乐艺术才能在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

攻己之长,攻人之短

在人工智能时代,音乐人必须让自己的创作风格更加鲜明,让自己的作品更有个性,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开创出新的艺术空间。好音乐不仅要动听,还要感人。世界著名音乐家弗朗茨·李斯特曾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从音乐审美的角度讲,人们欣赏音乐,不仅是为了品鉴作品的音乐性,更是要品味其中表达的感情。对音乐人来说,写的是音符词谱,更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对听众来说,要听旋律歌声,也要听音乐背后的故事。很多优秀的创作者,正是将世人共同的经历、共通的感情融入作品中,才成功在听众间架起共鸣之桥。

在人工智能时代,音乐人应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多在感情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跟人工智能的比拼中获得更多胜出的机会。目前来看,感情依然是人工智能音乐的一大软肋。所以,人工智能时代的音乐人应该拥抱新技术,积极学习它、利用它,让技术成为创作的助力而非枷锁。

拥抱科技,开创新空间

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其恐慌,不如面对;与其敌视,不如正视;与其消极逃避,不如积极利用。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学习它、利用它,让技术成为创作的助力而非枷锁,这才是音乐人应有的姿态。这几年,人们在“以人为主,以人工智能为辅”的音乐创作上已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前有“微软小冰”以编曲人的身份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孩子们一起创作松阳高腔新曲,后有国内外不同的音乐人先后与人工智能合作发布歌曲以及人工智能驱动虚拟DJ出道。我们相信,只要音乐人不忘艺术初心,主动拥抱生活,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来的音乐形态和音乐形式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2616.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音乐创作 感情表达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