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知识付费模式渐趋成熟 声音也能变现了

新知榜官方账号

2018-06-19 12:08:18

来源:上视新闻

作者:张熠

fd0d22fa-596d-47a1-a499-48f350f323e5.jpg

在网络视听繁荣发展的当下,音频产业爆发出巨大的潜力。近年来,音频行业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知识付费模式渐趋成熟,原创音频IP层出不穷,传统广播迅速转型。6月16日,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产业论坛音频分论坛在沪举行,互联网音频领域的内容方、平台方、研究者齐聚现场,共话音频的“新经济”,探讨风口下音频的新价值与未来发展。

应用、消费双升级

喜马拉雅联席CEO余建军在论坛上分享了一组数据:截至目前,喜马拉雅用户数达到4.5亿,日活用户人均时长135分钟。“语音识别、云计算、人工智能,使得所有的语音信息可以被保存、记录,”他说,“声音会成为移动时代和物联网时代全新的生活方式。”音频变现备受关注,年初,喜马拉雅推出了“万人十亿新声计划”,计划未来一年将投入30亿,从资金、流量及创业孵化三个层面全面扶植音频内容创业者,帮助创作者变现。

上海市网络视听行业协会会长、咪咕视讯CEO王斌认为,当前音频产业正面临应用大升级、消费大升级,“我们已经将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方便快捷,也培育了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带动了整个传统产业的升级。未来要打破版权壁垒,进一步扩展知识付费、内容付费的空间,从知识消费到内容消费多层面探索音频发展的前景。”

艾瑞咨询集团副总裁卫锋分析了音频行业发展的几个趋势,第一是付费化的进行,行业目前还有较大的用户渗透增长的空间;第二是直播化,“因为很多生活场景并不适合用眼睛看屏幕,比如开车、跑步等,这给我们耳朵带来了很多内容接受的空间”;第三是有声书朗读的崛起,“大家会发现,听一本书也有阅读的愉悦感、体验感”。

音频内容不能离用户太远

在第一场圆桌对话上,数位音频平台的达人作者齐聚一堂,分享了他们关于音频内容创作的心得:深入浅出,让大家一步一步慢慢提升知识储备或鉴赏能力。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说,历史学研究者正在反思历史知识的传递问题,“社会上不从事专业研究的人所需要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学家所追求的历史知识,已经是两回事了”。他认为,应该把专业性的知识转化成为故事性的内容,“让大家既能够接受,又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在音频平台上推出了相关的古典音乐节目。她说,过往古典音乐在大众眼里都相对严肃、古板,她因而希望找一个切入点,“让音乐跟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结合生活场景,田艺苗开发了“听着巴赫去跑步”“晚安曲”“下午茶时间的古典音乐”等栏目,获得一定成功,“让用户感觉古典音乐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离我们特别远的东西。”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郁喆隽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寻找到哲学“小白”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放到音频节目中介绍和讨论。“像电车难题、钢中之岛、猴子与打字机,这些思想、道德的实验以及哲学家生平经历之类的内容,普通听众都会感兴趣。”

余建军认为,不仅内容要深入浅出,在获取方式上也要让用户感觉越来越简单,“PC时代是鼠标键盘,移动互联时代是触屏,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将再度重塑获取信息的方式,怎么样让用户更方便,我们就怎么做。”

音频IP化是未来趋势

随着音频平台内容逐渐增多,IP化成为创作者、平台的发展方向。蜻蜓总裁钟文明表示:“只有通过IP,通过高端有质量的内容,打穿不同的产业边界,为用户筛选有价值的内容,聚焦我们自身的资源,才能留下用户。”

对于创作者而言,打造IP应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经济学博士、财经主持人马红漫解释:“比较优势是一个贸易学原理,就是人有很多相对的劣势,你要清晰地找到比别人更强的一点,无限地努力放大。”他认为,音频节目要“标签化”,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我每天都对财经新闻进行个性化的点读,里面有干货,也有个人的风格”。

“浩然爸爸讲故事”的创始人浩然爸爸则认为,做音频应该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一个IP,“声音的节目和其他节目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我们要投入整个自我,简单三个字概括——’人格化’。”

1528966374.png

本页网址:https://www.xinzhibang.net/article_detail-213.html

寻求报道,请 点击这里 微信扫码咨询

关键词

知识付费 音频 互联网

分享至微信: 微信扫码阅读

相关工具

相关文章